一转眼参加工作已经5年了,与后辈、前辈以及同龄人沟通比较,心里颇有感触。
在说这些话题之前,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先思考下,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身边有的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振奋精神,有的人每天安逸恬淡,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罢了。我们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当中,必须学会包容不同的人以及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想法。

OK,下面开始说说我个人的经历和感悟:
这五年来经历的事情多了,看待世界的眼光确实改变了不少。回首过去的时候,不免慨叹眼界和思维可能是决定我们生活大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格局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态度。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在当时的情景下,难免会局限于自己的框框当中。你要问我有解决办法吗?目前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开阔眼界,多接触,勤思考,自己不给自己设限。事实上要跳出自己当时的状态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当我们看的足够多,足够广的时候,可以更好的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慌张到不知所措。 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落地实践却很难,为什么呢?我这几年的感觉是人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生物,我们不大可能一直用理性思维来做事情,同时人性的缺点很多时候也会直接让我们偏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这种时候讲道理是讲不通的。我越来越崇敬「实干派」,想到不算厉害,做到才是牛掰。实干派往往通过实践更好的体悟真理,结合理论却又不会囿于理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拒绝本本主义。连这种体悟都是我在实践中感受的,由此可见实干的重要性。

在我和后辈的朋友沟通起来的时候,我常常会犯好为人师的毛病。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以一种教导人的口吻和人沟通,这样很不好,因为我意识到以己度人很多时候是非常不好的。首先你个人的经验教训仅仅只是个人的东西,不一定具有普世性,再一点现实社会中影响一件事的变数太多。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有时候我们会以为我们给出的是明路,但也许那对别人来说却布满荆棘。还有一点,我有的时候看人论事,常常会预设立场,给人贴标签,这其实是很不好的一点。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一个人的一个行为通常会有千奇百怪种背后的缘由,不一定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所以要多一点包容,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要人云亦云。当你说不出个所以然,吃不定,拿不准的情况下,不说话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而和前辈沟通的时候往往会打开新的一扇门,提供一条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毕竟前辈经过的,感受过的都比我们多。多和他们交流,探讨有助于提高眼界和拓展思维。只是有一点如同我们不要去「教导」后辈一定要如何如何一样,前辈的看法、感悟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也同样没有普世性,千万不要把前辈的生活当成是你的生活,而是要学习他们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后说说关于内驱力和压力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觉得当我有个目标和自己想要去做好某件事的时候,我是有足够的内驱力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往往发现,这就像一支射出的弓箭,初始射出的穿透力最强,最具威胁性,慢慢的到了后面就会成为强弩之末。所以我常常也会有内驱力不够的时候,做一件事情坐着坐着惰性就出来了,这是人达成目标的大敌。解决方案有吗?目前我试过的有:中途给自己打鸡血、重新审视目标、拆分复杂目标。不过我发现最管用的可能还是通过外在的压力逼迫自己。这就像是自己监督自己这件事我觉得终究不靠谱,真的做错了什么事情我们很容易就放过自己,周而复始必定监守自盗(意志力超强的人除外,请出门左转)。而通过外在监督,给你的压力是另外一种层面的,对于我个人来说,不得不逼迫我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因为在有限的时间节点和资源范围内,你会激发自己的潜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学会如何更压力更好的相处。

成长无止境,当我们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路已经明朗,不要用过去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用未来的担忧压垮自己,踏踏实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