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迈入设计行业的第三个年头,根据自己的体验,觉得对设计这件事又有了新的认识,权且以文字记录下来,总结过去,提示未来。
刚入门的第一年的主题是:学习
是因为兴趣爱好,因为我本身不是科班出身,刚毕业的两年又走了不少弯路。好不容易遇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向,自然是学习热情满满。每天各种教程、设计文章的学习,阅读。同时也报了几个在线培训班。 很多内容在今天看来质量很一般,甚至有点误人子弟,当初视若天人的大神们也有很多不是设计真神。有哗众取宠的、有骗人钱财的、有投机取巧的。真正热爱设计,低头坚持做一个匠人般的设计师还是少数。但也许正是经历了这些,后来才会懂得分辨好与坏,才会有不同的见地与思考,所以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吧。
第一年当然是入门夯实基础,这其中包括 软件操作基础、眼界审美的提升、设计思维养成。
这一切都在基础阶段,很多时候常常觉得压力在肩头,沉甸甸的。
看、想、做 这三个被无数设计前辈提起的词儿其实就是真言;
第二年,或者说第二个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项目经验。整个人也有些许的底气和自信;
此时其实属于初级阶段的加强版。这个时候的我眼界和审美已经大于手头的功力,看到很多好的设计,自己却不知道其中原理,自己也无法动手做出来,仿佛被一层窗户纸隔离于优秀设计之外。做的东西总是很难令自己满意,思想上也特别的好高骛远。心态开始有些浮躁起来。埋怨自己的进步速度赶不上设计潮流。而却不知自己显然还属于随波逐流阶段,有些摇摆。开始思考设计的本质,思考优秀设计背后的东西,对行业的人和事儿也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据现实情况开始思考自己的设计职业生涯。
第三年,其实还属于第二个阶段,觉得开始能做出一些自己当时满意的作品,更加的自信;
感觉实干大于一切,低头做事可能比看再多的设计文章来的有用的多,从浮躁到慢慢落地,但是依然有些急躁。
曾经的那层窗户纸好像已经被捅破,不在艳羡那些华丽的界面和视觉作品,开始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眼界上开始有更高层次的提升。看的网站也慢慢脱离 站酷、优设、UI中国。转向于某些领域真神的个人博客,播客和国外的设计社区。自己也会时常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做一些总结,也算是有自己独立的关于设计的思考。
手头的功夫有了提升,不过仍然感觉思维大于执行,体会到扎实基础的重要性,有好的想法没法执行出来落地,这个感觉会比较糟糕。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量还是太少,也特别佩服那些执行落地方面能力强悍的人。思考转型,职业纵深度更高,同时关注横向上面,岗位上下游之间的职能。意识到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对于设计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开始给自己做减法,不再流于表面,而开始明白现阶段提升自己实际作品产出和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管是生活还是感情的方方面面。设计师本该是对生活观察能力特别强,特别敏感的一类人,而自己也觉得确确实实在这方面有长于常人的地方。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这才是我们这个世界如此精彩的原因。
慢慢的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学习提升体系,并不断保持更新和升级。设计师应该日当精进,就算有瓶颈,量变也会变为质变。关键是持之以恒和知行合一。确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以后,应该就这些方面全面提升或者专门提升, 只要不断进步,就不要担忧与心慌。希望自己更稳,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就算偶有迷茫,也万不可被旁人和金钱等诱惑带偏。
第二个阶段应该还是:看、想、做
这个还是应了子雄前辈的经验总结。只是这时候的看和想的境界应该不局限花瓣上面那些视觉搜集图,更应该拓展到线下地铁广告、商场的招贴、门店的布局装修、摄影的构图与色彩、生活用具中的背后设计思维和用意、甚至是纪录片、电影、音乐、MV。。。。。。完全可以延展到生活中的方法面面。了解规则而不要局限于规则,而在执行方面,夯实基础,多多练习,将看和想的结果输出和体现于自己的作品当中,我想那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作品的灵魂吧。
生活有刻意也有随遇而安。不要总与世界为敌,而是学会平衡之道。所谓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永远要适应变化和不停学习。不管怎样的人生都是一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