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上映很久了,是 2011 年的片子,口碑很好,但我至今才观看,看下时间节点:2011、2016。好像是生命安排好的。
先说说我被电影打动的一些细节吧:

  • 从桃姐挑选食材、做的菜,到与罗杰的对话,以及罗杰同学们的回忆,罗杰妈妈的评价,还有桃姐面试新佣人的对话当中都可以知道桃姐的手艺非常了得,这是她作为一个佣人的专业性,做了60年的工作,她非常的尽本分,也因此得到罗杰一家人的尊重;

  • 桃姐非常爱干净,她进到养老院,用手触摸到床头柜的灰尘的时皱眉,上厕所左挑右选,拿餐巾纸堵着鼻子的那种细节都十分形象传神。同时这种生活上的爱干净,也体现在对感情生活的追求上,桃姐扶持罗杰家60年,生活在那样一个书香门第,我想对她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她终身未婚,跟罗杰探讨感情的时候说到:“他们腥”,这里的“腥”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味道等物质层面的东西,我想更多的是关乎生活追求等方面的,那是对生活某些部分的不将就和不妥协;

  • 罗杰其实家境非常殷实,在香港不止一套房,全家移民国外。作为一个电影监制,收入肯定也是不菲,但是感觉除了吃上面比较讲究以外,其他生活方面都比较简朴,从居家装修到穿着打扮(只有出席仪式的时候才身着西装),他甚至一度被人误以为是修空调的师傅和出租车司机。我想也许年龄大了,对于外在物质的东西就没那么在意了。这也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 罗杰本身跟他妈妈的关系我想并不特别好,从他们在公车上的交流就知道(罗杰只点头,而并不怎么对话)。但是桃姐的中风,让他感悟到了什么,同时学会了孝顺和尊重自己母亲;

  • 养老院中,生活的真实情况被电影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吃饭,上厕所等这些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情,都变得那么艰难。桃姐的一句:烂扇无风,人老无用。尽显垂垂老矣的悲凉;

  • 电影的话外之音显示出在香港这样的城市生存之艰难,联系到上海。我想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足以打拼出一份天地,老去时真的难以自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由此想到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垂垂老去,身体不再灵便,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的时候,我们如何生存?人老了真的很可怜,饮食无味,视力不佳,睡眠也不好。我外公今年70多岁了,嘴巴里的牙齿已经掉落的差不多了,吃食物也常常是煮的透烂。睡眠不好,他自己说常常后半夜就醒来了。曾经有位跟桃姐一样中风的奶奶,晚年生活也很无助,尽管有子女,却也不能得到时时细致到位的照顾,生活毫无质量可言。我甚至极端的想,如果我到了那个时候,我可能会选择体面的死去,但与此同时我又在想,如果真的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可能我内心对这个世界确实会眷恋,不舍,同时对于死亡这件事会特别的害怕吧。

人老了,就像社会大机器里面旧掉、受损的零件。他们已经无法为这部机器的运转再出什么力了,他们在敬老院就像是被抛弃到角落上锈的螺丝一样,偶尔来参观、慰问的人,就像是那些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人,走马观花,并不会给予多少温暖。面对生病和老去的人们,我想最为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最后的尊严和那份生活质量。作为子女以及那些养老院,甚至是重病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是不是更应该关注他们那种被尊重和被体谅的心情。他们奉献了一生,不应该被敷衍和冷落。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的第一句话。年纪越大越会觉得诚然如此,我以前觉得很遥远的事,现在突然就一件件的发生着。我们根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千百种人生,除非自己真实的经历和体验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会通过痛苦,教会我们生活的真谛。也许痛苦就是生活本身,我慢慢的很少会去羡慕某些人的生活,更多的我只会觉得我们走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