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想起来写这篇文章
  • 对上海的浅显认知,以我个人视角
  • 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对比

最近在看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部书主要内容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合。以书信的方式,反应了 2 代人思想上,认知上的差异,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我在读到「在一个没有咖啡的城市里」这一小节里突然想起我所处在的城市,我有着怎样的认知?因为这一节里面安德烈有谈到他在香港留学对于香港这个城市的认知和感受,而龙应台和她的小儿子则有不同的看法。安德烈认为,和德国的城市比较,香港是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他觉得香港的生活节奏太快,街上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歇脚的咖啡馆(不是星巴克那种),人人都在为生活而奔命,甚至没有和好朋友坐下来悠闲的叙旧的时间和机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的贫富差距太大,阶层抱团明显,不像在德国那样,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可以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看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脑子里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上海。我自小随父母就来到上海,虽然中间有回老家求学的中断,但是加上工作的时间,算下来我在上海待的时间是超过在老家待的时间的。我算不上新上海人,因为没有在上海买房定居,我顶多算个在魔都的「长期飘泊者」。我突然就想谈谈我个人角度对上海的一些认知。

首先就从上海对外地人的态度说起吧,因为我很小的时候来到上海,那个时候很多上海人是比较排外的,尤其是老一辈的上海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生活的大半辈子的城市,突然被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搞的整个城市拥堵不堪,脏乱不堪。外地人和本地人抢夺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社会资源。现在看来,那只不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一环,同时也正是因为外来人口的涌入,才让上海成为今天这样拥有活力、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上海。当然那个时候的上海老阿姨们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可能对于吵闹的房客孩子常常会骂一句:小赤佬。但在今天,大多数上海人已经有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市民该有的姿态,他们拥抱变化,拥抱外来人口。他们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外来人口。

第二个想谈谈的是上海的地铁。我在魔都乘坐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地铁了,在我小时候,我记得只有 1 号线,那个时候北端的终点站是上海火车站,南端也并没有延伸到莘庄。而现在上海的地铁已经增加到了10多条线路,四通八达,甚至可以远通崇明。简单来说在上海你想去哪儿,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地铁到达,或者稍微转乘一下公交就好。一个城市的公交系统,确实是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代表。和朋友聊天常笑道:「上海的地底都被挖空了」。

第三点要说的是上海文化,我工作以后才深有体会到,上海是一座特别包容的城市,不管你来自哪里,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只要你愿意在这所城市努力奋斗,你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受到应有的尊重。这里也是一所相对公平,充满机会的城市。对于刚毕业那会儿的人来说,假如你在家乡的小城,倘若没有家庭背景的社会关系或者过硬的本领,你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在这里则不同。

第四点想谈的是上海的快节奏和愈来愈大的贫富差距。这点可能和香港很相像。在上海的人们每天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正常我晚上 11 点乘坐地铁,依然可以发现地铁里有很多的人们。为了能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即便是周末,你依然可以在工作群里看到大家不停的在讨论着工作上的种种问题。在地铁的通道里,你总会发现人们步履匆匆,难得见到小城市的那种悠闲。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富有的人们越来越富有,贫穷的人们缺越来越贫穷。是穷人们不勤奋,不努力吗?不是的,大多数穷人是很勤奋和努力的。但是在上海,竞争愈发激烈,优质的资源也被先富起来的人们所占有,听起来跟前面的公平,机会多矛盾,但是实际上富人们也有富人层面的竞争。作为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进入较好的行业、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