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之高,是「四大名著」之首。我只读过一遍,像我这样愚钝的资质来说,自然是没有领悟其中的奥妙,学生时代老师也说《红楼梦》这本书,至少可以读6-7遍。在听了蒋勋老师的解读以后,我想有很多地方我即便是读了6、7遍也未必可以懂得作者书写的精妙之处。因为要理解其中的词句,需要有相当的文学功底。蒋勋老师讲的深入浅出,结合现代生活,让我觉得可以很容易带入到小说当中去。还有老师的声音真的很好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喜马拉雅 FM 查找下。
关于人性
这个话题不经历一些事情,不到一定的年龄的人是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的。我也是近来几年感触颇多。按照蒋勋老师的理解,人性,其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样。我们一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都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好像也习惯于给人贴上好人、坏人这样的标签。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游离于那个灰色地带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人的内在其实都有两种力量在拉扯,在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也许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这点也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因为我就是老师口中的普通人,受道统的教育,习惯于给人贴标签,也是书生气重的一个表现。
这点给我的现实意义就是,跟人相处,也许对方有你喜欢的一面,也可能会有你讨厌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某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存在。对于你不喜欢的人,而不必就若咪蒙老师写的那些狠句子一样对待别人,因为你毕竟不知道每个人背后的故事。蒋勋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薛潘。初读《红楼梦》的人,肯定是很不喜欢这个人的,觉得纨绔子弟、言行放浪。在今天来说就是一个色魔,社会大流氓。因争着买英莲,打死人也觉得是很小的事情,并不在意。但是一旦你细细分析下来,会觉得为什么薛潘会成为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从小父亲去世,母亲溺爱,加上家大势大,闯了祸他从未受到过什么惩罚。在他的意识当中可能会不把这个当成一回事。但是薛潘在面对母亲和妹妹的时候,他也并不是不考虑家人的大坏蛋。
关于惜福
蒋勋老师讲到第五回,也就是《红楼梦》里面出现的对于十二金钗的判词,同时讲到贾家、王家、史家、薛家等家族的没落,以及附带的甄士隐和女儿的命运等。你会明白,世事无常相。也许你当下过着荣华富贵、安稳康泰的生活,但是也许命运在下个路口就会转向。绝大多数的人生路都是起起伏伏的。以我自家的生活经历以及周边亲戚朋友的生活的了解,发现事实也确实如此,所以当我们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不必傲慢轻狂。当我们处于低谷徘徊的时候,也不必抱怨哀叹。如果岁月静好,那么一定要懂得惜福。
关于儒家、道家、佛家
老师说小说作者或者说贾宝玉看来,儒家的那套东西都是虚伪的,所以他很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也不想去做官。他很喜欢真性情的人,他所做的事情看似都是离经叛道的。儒家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学说,自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一直深刻的影响中华名族的方方面面。虽然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不喜欢儒家的学说。但是我个人认为,儒家能够在百家争鸣的年代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被统治阶级最终支持和选择的学说,它自然有它的现实意义。综合来看,我觉得儒家思想更像是入世的哲学,教我们在凡尘世界中如何更好的安身立命。甚至是如何才能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或者说在封建时代是这样的)。而道家与佛家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出世的哲学,因为他们提倡「无为」、「空」的理念,但是如果真的按照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我们人类社会是不会有进步的,因为「无为」、「自然」、「一切皆空」的思想就是什么都不做啊。而我们来到世间走一遭,固然到头来是空,但是总要用自己仅有的光景活出点什么东西来的吧。但同时儒家的那套方法理论之下,很容易出现迷失,暴躁,急功近利等等心理现象,显然人人不可能都能在现实社会中事事得意,取得成功。而想要获得内心的平衡就需要用出世的哲学来解决。联想到《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王守仁,我会更赞同或者推崇他的思想。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知行合一 。 我的理解就是:知道更能做到,同时把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应用自如,同时还能创新。
关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写作技巧
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让我认识到,好的文学作品其实和我们设计出一个作品来说某些地方是相同的。比如小说除了主线以外,还有大量支线的描写,同时他们之间穿插自然,对比深刻,细节的刻画又会非常到位,包括每个人物的名字其实都是富有寓意的。
第二点提到的是写作中会用到的技巧,比如写人物不是直接描写、介绍,而是透过另外一个人的眼睛来「发现」这个人的特征,写一个人精明是通过其他的事情反应出来。其他的诸如对比等手法就不细谈了。现在常常在知乎会听到「讲一个好故事」,其实就是说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平铺直叙的说道理大家都未必会听的进去,反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引出这个道理或者什么事实更好一些。以这样来看,曹雪芹大概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了。
好了,今天暂时先写这么多,蒋勋老师的细说我还在听,后续有想法和感受再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