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想读这本书?

首先会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在战隼老师的公众号有看到,他极力推荐,同时我看到是关于学习方法,知识管理方面的书籍,就产生了兴趣。因为根据我自己的学习经验,你读再多的书,了解再多的内容,那都是“术”的层面,而我想真正的高手,都是掌握了“道”的层面,其实理解下来,做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总是会有很多,但是如果你不理解背后的原理、规律,那么你很难说自己真正的“通”了。现在看来这本书正好适合我,因为它本身的核心话题就是:临界知识——也就是关于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话题。
其次这也是如何找到好书的方式或者说来源渠道之一: 顺藤摸瓜法。经由你所在“认知圈”的介绍推荐,或者有提及,那么你就会一点点的逆流而上找到那些应该或者说适合你看的书。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认识到的一个关于读书的问题

由于工作很忙的原因,我的读书时间会变得比较零碎,其实特别的低效!
我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一个月了!一个月才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概念?! 而且因为这样的原因,会造成当时思考出的问题和结果的流逝,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系统梳理的感觉。这种感觉特别不好。所以在整理印象笔记的时候,恰好有看到尤文文前辈提到的关于读专业书籍的方法:** 需要用大块时间来沉浸式阅读 。 这里提到的“大块时间”我觉得至少是在 1h 或者 1h以上。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是因为我曾经在去图书馆有过这样一天看一本书,那种特别高效的体验。
同时我才发现,我接触的面还是比较窄,因为窄,就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而且我会有把一本经典“奉为圭臬”的毛病。就是我觉得特别对的道理或者观点等,我就会特别认同,但是对此并没有进一步分析,
比如有些道理是不是有其适用的范围?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这个看似非常对的观点是不是也有反面例子。。。。。。** 所以很多事情,你了解的只是表象,哪怕它真的是对的,你也要自己去考证一番,真正有价值的也许就这是你考证的过程,因为你可能因此找到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话说回来,我再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到的几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娱乐消遣(基础)、获取资讯(检视)、加强理解(分析)、增长心智(主题)。括号里面是网友的分析,其实就特别对了,说明我原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理解的并不透彻。
以后读专业书籍,要么找周末,利用大块时间来学习,进行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要么就是利用下班或者上班前的时间,自己来合理安排。同时我觉得读书前要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其实就是在给大脑一个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要开始认真的对待某件事了。关于仪式感,后期还想再专门说说,我觉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正式谈谈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的名字起得有点问题,让我来起名字的话,我可能会起成:《好好学习——如何提升思维认知能力》。
因为我觉得它跟「个人知识管理」有点不太切题。我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思维认知层面的提升,当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管理。整本书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其实是“黄金思维圈”和“系统思考”这两个临界知识。因为要想掌握临界知识,首先得学会问为什么?也就是透过表象去发现背后的真相,也就是「原因」、「原理」、「规律」、「定律」、「法则」等(即临界知识,突然发现现代人很喜欢旧瓶装新酒,搞个新噱头)。而“系统思考”,我暂时的理解是:考虑问题要全面,分得清问题的主次,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然后解决之。 可以从宏观上或者说跳出问题本身来看待。
还想说下“二八定律”,其实也就是找到关键点:学习知识要学习关键知识,解决问题要解决关键问题。常怀反思之心,定当日益精进。
最后想说的一句就是:思维认知水平,决定你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跟过往的自己对比,发现自己更好了,是因为现在考虑问题会考虑的更深,不会那么盲目了,而且会先从整体上分析一番,然后再具体到细节。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这本书中有提及到的部分书籍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系统思考》——丹尼斯舍伍德;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学习之道》——乔西维茨金;
《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顾准日记》——顾准;
《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
《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