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我这个文章的题目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现阶段」,另一个是「更好的」。
先来说说「现阶段」,近来发现自己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未来我将难以完全 cover 我的工作需求。而我是很喜欢当下的工作,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很好,何况自己还跟领导吹过牛呢:)

第二,关于「更好的」。顾名思义,就是我回顾以往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发现有些不够好的地方,比如: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比如:学习不够高效,花了很多时间,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比如:看了很多东西,实际掌握的东西很少,搞的脑子很乱、很累。要分清楚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哪些是为了视野的广度,哪些是为了专业的深度。面对这两种,可能学习的方式、方法都会不一样。

好的学习方式从哪儿来?

就像采铜老师在高段位学习中提到的那样:提问是成为一名好的学习者的第一步。 当我开始意识到我的问题,并开始着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解答呢?
1、书籍。书店里肯定会有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不过这类方法论的书籍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可以上亚马逊或者豆瓣、知乎上面查看下评论和口碑,或者自己看下书籍的目录,由此来判断是否是一本好书,是否值得花时间去阅读;
2、知乎话题。知乎上面有专门探讨学习方法的话题,关注相关话题,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查看回复者的回答,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为那是别人实践的总结,等于有人已经帮你读过很多本书,实践过很多次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终究是别人的学习心得,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看是否合适;
3、搜索引擎。有个前辈说的好,你走过的路,遇到的坑,多半别人也遇到过,所以擅用搜索引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选择一个好的搜索引擎,并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近来愈发觉得掌握英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因为好的搜索引擎比如谷歌,使用中文搜索和英文搜索,所得到的结果完全是不一样的。
4、跟着高手学。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多半是他们在一件事的掌握和理解上超出了常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接触高手,与之交流、请教,我想很多人都是乐意分享的,他们一点点的指教,就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哪怕人家不愿意分享,你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而偷学到一星半点,而这一星半点有时候足矣打通我们的任督二脉;
5、自己实践。我们常说理论结合实践,那么最初的理论从哪里来的呢?我想一开始应该也从实践中摸索总结才有的理论。这些背后规律、方法,必须要结合到你的实践中去才有价值,而自己的实践后的总结往往会让你觉得更加深刻和难忘。比如上面这五点,其实都是我自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谈谈怎样更好的学习

OK,下面来具体的说说,现阶段我自己该如何更好的学习。
第一、节制、专注。
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我们其实不像古代,古人读书、学习其实就那么些四书五经类的,翻来覆去反复阅读,自然吃的很透。而我们当代人,信息大爆炸,全球发生的事情,瞬间就可以传达到你的眼前,然而大多数事情都跟你没什么直接关系,关注那么多点,反而会让自己的精力涣散,我前面有写过「精力管理」这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个,所以我现在很少去每天翻看新闻类的信息,现在的问题是微信公众号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每个公众号都希望挤进你的生活,了解信息尚且如此,学习知识更是如此,所以首先第一点我要说的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对自己有用,学了就能用到的知识上去。 当前对于我来说,重要的知识,就是工作中可以用到的设计、前端相关的知识。这两项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领域,有很多东西需要反复拿出来咀嚼消化。其他的比如摄影、电影、小说、财经、理财、古文等等,都不是核心。当然可以涉猎,但是要以不影响核心知识的学习为前提。延展出去的东西,非必要的,要学会及时的拉回来,减少生活中的干扰项。

第二、提高学习的层次。
很多时候我们说,我们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呢? 显然,看到、知道跟做到,根本就不是一码事。我们听到一个故事,了解一个道理,然后呢?往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里说要提高学习的层次,是指将其实践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真正的掌握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发现成甲所说的临界知识。在达到这样一个层次之后,才能在实践中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很多时候,问题的表象很多,但是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所以静下心来好好的消化学到的知识很重要。

第三、少动脑多动手。
乍一听好像跟前一项挺矛盾的,其实不然。其实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而不是闭门造车,多出去走走,多亲手做做,才能将理论真正的落实并转化成自己真正的能力。

第四、多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有提出这么一个说法,叫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其实我认为说的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学到的知识,都被单独的放在我们脑子中的某一个角落,我们是无法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它们就像一座座孤岛,唯有将它们之间连接起来,我们才能记得更牢固,理解的更全面。

第五、输出。
如果有机会,通过和他人交流,来输出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不管是向人介绍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还是在网络上回答别人的问题,亦或是进行一场专门的培训。在这样的机会当中,以教为学,同时可以较为系统的梳理自己的思路。并且这种输出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反馈,由此来产生思想的碰撞或者是对原本掌握知识的修正,不也是一件大好事嘛。这里要说的是,根据不同情景需要有不同的输出方式,比如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向人介绍一本书或者电影,要尽可能的用凝练,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其实很考验你对这本书或者电影的理解。在专门回答别人问题或者进行一场专门培训时,就要尽可能的延展开来,通过一些细节来帮助受众理解。这是输出的两种方式。

第六、掌握大脑的运作规律。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学习会觉得特别的高效,而有的时候什么都学不进去呢? 其实通过我的一些了解,我们大脑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不同的时段理解力其实也会有所不同。以学生时代的经历来说,比如,我们学习英语,有的人在早上特别高效,而有的人在夜晚学习特别带劲。再比如: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看到一定程度就再也看不进去了,但是转而去看文史哲却会觉得津津有问。这就是大脑运作的规律,其实不一定是睡觉才能休整的过来,只要你转换一个领域的注意力,就会让大脑得到休息。

好了,以上就是本周的一点思考,希望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

本篇写作相关书籍推荐:
《如何高效学习》——斯科特·扬
《异类》——格拉德威尔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进阶指南》—— 成甲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罗子雄 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