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一个小胡同了,有点难以坚持下去的感觉。哈哈哈,不过自己定下的小目标,跪着也要写下去啊,毕竟初衷是帮助思考,记录生活,仅此而已。所以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有没有坚持写下去是另外一回事。
OK,这一年时间依然过的很快,已经过了一半了。工作当中的各种需求,往往要求自己掌握各种技能才能坦然以对。私以为这样下去会比较被动,所以今天停下来思考一下如何更加主动的来提升能力,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首先一个我想到的是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
1、为什么会想到这两项?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发现,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很少可以仅仅专注的只做一件事。我的意思是,你很难不被其他事情插进来,打断。而且真实的情况往往是你得多个项目同时推进,所以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说下项目管理,我自己的理解是,当你面对多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做一个优先级的排序和区分。
优先做紧急而又重要的事情、接着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然后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最后学着推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给自己做减法。
其实也就是四象限法则吧,突然觉得改天得找时间把《小强升职记》重新读一遍,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项目管理我觉得再深入一点,其实
是精力管理。我们每天的能处理和接收的东西有限,超出某个阈值之后就肯定会觉得很累。所以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你想与众不同,那么就得在学习、
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与普通人有所区别,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制属于自己的一套东西。其实学习本身是很有趣的,但精力有限,我突然想起来一句话:你看的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这里的看是广义上的看,是了解,是接触,它们最终会影响你的实践。但是对于身处信息爆炸的年代,你必须有取舍,才能真正获得有用的信息,合理科学的用脑是一项技能。
2、再来说说时间管理:
先说说工作时间。
现在的工作,基本上每天都是饱和状态,基本的工作内容+开会+培训等等。其他时间都在处理工作事宜、做设计、
写代码、甚至是搞策划、做编辑等等。那么上班时间该如何分配时间呢?首先是培养注意力阈值,因为一天的8、9个小时内肯定有低效率时刻和高效率时刻,那么在高效率时刻就专注的去做需要消耗脑力的事情,在低效率时刻就做那些重复的、机械的事情。中间二者自然是可以穿插着进行以便调剂,但是在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心里要有杆秤。
需要避免的事情是:在上班时间去刷微信、看无关的APP、网页等,谨防「超链接黑洞」,它们会无限吞噬你做事的专注力和宝贵的时间!
在每天早上的时候,列一个当日清单,计划做一些事情,当日肯定会有临时的事情穿插进来,那个时候就按照事情的优先级来做便好。
其次是业余时间。
我回想一下,我平时的时间都花哪儿去了? 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知乎、电视剧。可是以上这些意义在哪儿呢?感觉是更加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分类下:
- 朋友圈 —— 社交需求,但大多数是无意义的,一个好的做法是周一到周五关闭,周末开启了解下;
- 公众号 —— 当做对行业、社会新闻的了解来源,像是看某种信息流,或者新闻报纸,了解当下发生的一些事情,最好能有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 知乎等APP —— 在用到的时候才去使用他们,当做一种工具就好;
- 电视剧 —— 坚决不看,不在这上面花时间,大多数情况只能是走马观花,而且多半不会产生乐趣和成就感,想看视频,去看电影、纪录片等就好了。实在想放松,建议读书和运动,读书让人心静,哪怕搬个板凳到阳台思考也行,同时还不费眼睛,毕竟眼睛是我们设计师的利器,又或者多听听音频也是比较好的方式;
- 无意义的社交和走亲戚——有的时候是必须要有的,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是可以略去的最好不好参加,况且我还是个有社交焦虑症的人,不如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和家人;
时间上面,我觉得重点在于对使用时间的习惯养成,当你形成了一定的作息规律,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做某些事情了。
如何提升效率
既然精力和时间愈发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事情,那么提升效率就是在节省时间和增长精力,所以这是一件特别值得去做的事情。
提升效率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考虑。
1、硬件层面:
首先思考你的生产力工具是什么? 纸&笔?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手机?手写板?触摸板?鼠标?舒适的座椅?......
那么不管你的生产力工具是以上哪一种,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去提高这些设备的性能,或者好用的程度,以换取更高的使用效率。
一台卡的不行的电脑,一个打字难受的键盘,一个总是咯手的鼠标,一块现实效果极差的屏幕,一根写字不流畅的水笔......
你看,这些东西不但会使你的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会极大的影响你的心情甚至是身体,所以不要在乎多花点钱,果断的去升级他们。
2、软件层面:
这里说的软件不仅仅是说你电脑、手机里面安装的应用,主要是指你的工作方式、方法。我们有的时候效率之所以低下,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得当又或是方向有问题。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着急抓到手就去做,先动脑子学会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然后思考最快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此可能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就比如说,我们常常做一件事情,如果卡住了,你在那里干想是想不出来的,这个时候给自己按个暂停键,换个环境,喝杯咖啡。也许就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思路和灵感。再比如设计某种视觉效果,先不着急去软件里操作,先用笔在纸上尝试着进行分析和构思,然后才是去软件里执行。
关于职业能力和学习
其实关于这件事,我近来常有疑惑。要知道,我目前所做的事情是入行以来就一直在考虑的事情。究竟是单攻某一个方向还是综合掌握?
我的工作岗位既需要做的一手好设计,还需要撸的一手好代码。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代表着,你要想做的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否则,多半会变成半吊子!
我们说前端设计师,似乎听起来是个好帅、好酷的Title,然而其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却鲜有人知。其实我对自己目前的努力状态并不满意,我其实是希望成为一个让自己佩服和尊敬的人。所以在学习进阶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现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在对前端的学习上断断续续,没法保持一个对行业敏感,已经在feedly上面订阅了相关网站和博客,保持每天浏览;
- 看的再多不如动手练习,这点不管是设计还是前端技术,都是一样的;
- 设定目标和 deadline,以项目为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挖掘自身潜力。比如在某一期限内,设计出一套海报,开发出一支H5, 在做中学是最快的方式,而且可能会有额外的收获,仅仅靠看书是远远不够的;
- 接上面一条,设计上面我自己的构想有 design-for-myself。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设想,来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东西,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前端上面,就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比如我设计了一个标题,然后考虑是不是可以写一些css动画上去?或者开发出一套网页来介绍这个标题设计的过程?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 摆正心态,现在的社会的生存,早已不是靠一种技能就能闯荡天下的时代,多种技能傍身,并将之修炼到一定深度,成为斜杠青年,才不至于被淘汰。
- 少说一些没用的废话,多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些才是别人真正尊重你的根本。
最根本的能力还是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这些才是基础中的基础。
设计师本身不就是这样一个杂家嘛~做的了设计,撸的起代码,侃的来大山,做的了演讲。有什么是不能学习的?就像罗子雄被人问及他是如何做到职业的跨界时他说的那样:
我不觉得它们有太大的不一样,这不叫跨界,我们都是同一套设计策略,都是在设计产品给人使用,都是在想用户想要什么东西?完成我们的目标。
其实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他所做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去设计产品,考虑用户使用体验,以及达成设计目标这样一些大的方向。再进一步,达成设计目标,就是解决问题。当我面对一个问题时,不管是用前端技术去解决,还是用设计效果图去解决,这些都是手段。而我需要掌握这些手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选用不同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而已。所以根据我当前的工作内容来看,掌握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前端技术:HTML、CSS、JS。真正做到精通这三项,就足够解决绝大多数工作的问题了。而设计方面,在提高审美、修炼技法、提升创意思维等方向还需要不断磨练。
总之,以不断的学习,提高为手段,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是最好的应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