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跟自己道个歉,眼看着离上篇文章都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有2周没有写些什么了,要及时改正啊,少看电视多看书多思考。我近来发现,看电视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越来越少,而看书可以让我安静,深度思考可以让我很有收获,而跑步可以让我身心舒展。所以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去做,为什么还对着屏幕呢,我希望以后自己对着屏幕的时间除了工作之外,更多的是在做练习和写作。

今天要记录的是《西文字体》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断断续续看的,好在这本书本质上还算是本手头的工具书,不连续看,倒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概括来说这本书主要给我们介绍了西文字体的形成、如何选择合适的字体来使用以及制作。我原来对于西文字体都是模糊的,以前常常使用的也就是Arial、Helvetica、Futura 以及标题中常用的 Impact。我并不清楚他们的由来和形成,以及如何使用最为贴切。这本书可以说让我重新认识了西文字体,脑海中有了一些明确的概念和对西文字体的认知。而且在近来的工作和对设计理解的深入上我越来越觉得,字体在任何的视觉设计中所占的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视觉设计,其本质都是传达信息,而传达信息是绕不开文字的。提到文字自然就少不了对于字体的选择和使用。一款好的字体,可以让你的画面更贴合主题甚至是提升一个档次。所以可以这么说:对于字体理解的越深对你的设计就越有帮助。

字体分类

我理解上的字体设计分为两种,一种是字库字体设计,一种是字形字体设计。

  • 顾名思义「字库字体设计」就是设计出来的字体是一整套的文字形成一个字库。可以被用来普遍使用,其目的是便于阅读或者有利于排印。
  • 第二种字形字体设计,就是常见的招牌文字、logo文字、海报文字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主题,将字体做出创意变形,用于烘托主题、贴合主题更好的传达画面的调性等作用。当然这种字体设计感也非常强。 小林章的《西文字体》主要讲的是我前面理解的「字库字体设计」。

书中提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西文字体可以分为:

  • 罗马正体(衬线体)——常用的基本款罗马正体有:Centaur(半人马)、Garamond(加拉蒙)、Galliard(加利亚德)、Baskerville(巴斯克维尔)、Didot(迪多)、Bodoni(博多尼)、Times Roman(泰晤士罗马)等
  • 无衬线体——Franklin Gothic(富兰克林哥特)、Futura(弗图拉)、Helvetica(赫尔维提卡)、Univers(于尼韦尔)、Eurostile(欧风 p.s 这个翻译也是没谁了,哈哈)

其他的其实还有手写体等。

字体的选择

字体既然有这么多的分类,那么要如何去选择和使用才合适呢?书中介绍了几种方法:

  • 按照年代选择字体
  • 按照国家地区选择字体 (其实有点狭隘)
  • 按气质氛围选择字体 ——这才是我认为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我理解的字体,都跟人一样的,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性格,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被用在什么地方最好、最合适)。而第一项说按照年代选择字体,其实就好比,这些人当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老态龙钟,有的则很年轻,活力无限。他们当然要去参加不同的社会互动啦(不同的字体被用在不同的场合)。这里稍微展开说下。
先看年龄,一般我们在一些石碑或者的历史年代感的电影、戏剧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字体:Rusticana、Trajan等,我们可以说他们大概像是八九十岁的老大爷。六七十岁的呢有Omnia、Hammer Unziale; 而四五十岁的有:Carolina、Duc De Berry 。其他的我们以前常用的比如Galliard、Franklin Gothic、Futura、Eurostile等都属很年轻的二三十岁小伙子。

再看国家,其实欧洲不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不同风情的字体,比如:

  • 英伦风情 —— Perpetua、Old English、Gill Sans
  • 德国风情 —— Tiemann、Kabel
  • 法国风情 —— Antique Olive 、Cochin
  • 意大利风情 —— Dante、Centaur
  • 美国风情 —— Cooper Black、Kaufmann等

最后看气质,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方式:

  • 奢侈、优雅 —— Walbaum、Bodoni、Optima nova、Shelley Script
  • 精致 —— Electra、Syntax、 Mistral、 Present
  • 稳重、舒适 ——Stempel Garamond、 Sabon、Helveticia Neue
  • 设计感 —— Centennial、Swift、Avenir、Univers

以上列举的这些字体,其实我都不建议死记硬背,我觉得当个手册放在那里,先混个脸熟,等用到的时候再去细细体会字体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气质就好,而且记得也更牢固一些。

玩味西文字体

这里其实是对字体的加深理解。我原来不太知道,字体的大小写如何去甄别选取更好。也不知道还有小型大写字母这回事,更不知道还有专门为数字设计的字体。也就别提反白后为了提升阅读体验,字体要加粗处理以及「没有字的字体:Pi字体和花边」这种事情。可见字体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
由此我联想到中文字体,中文由于发展自象形文字,所以其实相较于西文字体,每一个字本身都有自己的含义所在,细细说来,其实我觉得中文字体更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这里就不跑题跑太远了。

西文字体的制作和学习制作

这里我只想谈谈,小林章先生在讲述他自己的学习经历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小林章先生本身毕业于日本非常有名的美术学府——武藏野美术大学。如果你不了解的话,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这所学习名人辈出了。比如在中国设计师中备受推崇的原研哉前辈。小林章先生的学习经历是非常丰富的,他很早就进入了日本有名的写研公司文字设计部工作,因喜欢写美术字,对文字感兴趣,学习还专门学习过日本的寄席文字(可以理解成海报文字)。这里他就有提到,自己动手那笔去写的重要性。只有实际拿起笔犹豫一番,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后来他觉得不学习西文书法,是无法理解西文字体的造型的。所以他辞职离开了日本,去了英国伦敦学习了一年半。实际上他都伦敦过的也比较窘迫,因为付不起专业工艺学习的高昂学费,他只能去另外一个学习的夜校单独学习书法。我比较佩服他那种追根究底的求学精神。他慢慢能成为日本的西文字体第一人,我想跟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先生在书中还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他说:

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字体排印教育。我也是在制作字体的过程中,碰到问题自己调查学习开始的。

这段话之所以能触动我,是因为我发现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我观察过很多比较厉害的人,他们学习的方式大多都是这样,喜欢什么就去努力追寻,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碰到问题,自己调查、验证、不断的学习。直至将一个个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就掌握这项技能。很多事情其实都不是想好了各种可能性才去做的,而是去做了才有各种可能性。

感谢小林章先生写作了这样一本书,让我们感兴趣的人可以对西文字体有更多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可以实际的运用到。就像他在开篇所说的,他日本国内总是会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西文排版和不恰当的使用情况,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在国外,我们会不会也因为看到莫名其妙的日文手册和指示牌而暗自发笑过?甚至是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所以在中国也是一样情况,我由衷的感受到,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腾飞,我们的设计也在发展着。我们这些设计师们,其实更应该注意这些设计中的细节和关键,让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更专业,这也是我们的职责。